圖片來源:陳勁秀臨床心理師 |
但是,要能「早點正確認識」,不論在美國還是台灣,過去和現在,都還是困難重重。為什麼呢?
ADHD是被很多人誤解的疾患。有的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不能專心,只是因為他們是孩子,而不相信是來自於ADHD的困難。
再來,談起ADHD,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兒童的形象,認為ADHD只會發生在小孩子身上;並且期待這些精力充沛、老是「犯錯」、靜不下來的過動兒,長大以後就會「變好」,一切就會恢復正常。這樣的迷思,導致不少兒童時期即確診ADHD的人沒有積極接受合適的訓練或治療。
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的ADHD患者,是小時候就有症狀,但卻沒有被發現的隱藏患者。他們可能在人生早期身處於特別寬容的環境(例如像上一代的長輩就讀鄉下學校);或環境中有大人提供很好的生活「鷹架」,因而補償個人內在執行失能的影響。直到進入青春期或成人期,生活中需要完成的各種任務,對完整執行功能使用的要求增加;於是在各種可能的時間點,一旦生活特性的要求超過他執行功能運作水準,ADHD相關的問題才浮現出來。
那些隱形著的ADHD患者,在被確診之前,過個怎樣的生活呢?
美國ADHD權威哈洛威爾博士(Dr. Hallowell)本身也是ADHD患者,他指出「李維非常幸運,因為有85%患有ADHD的成人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,他們很多人在坐牢,不停換工作,戀愛一直失敗。」國內多位醫師也有相似觀察,沒被發現的ADHD隱藏患者暗啞走在你我看不見的坎坷路上。這些患者,持續無法專注、忘東忘西、沒耐性、衝動、效率差。他們一旦進入更複雜的成人世界,面對工作、同儕、伴侶,無法正常待人接物、按部就班處事,常引來批評、責備,甚至遭受歧視而更加挫折;不少患者在確診ADHD之前,常先被診斷出焦慮症或憂鬱症。這些隱形患者,因此,可能只被當焦慮症或憂鬱症患者治療。
圖片來源:陳勁秀臨床心理師 |
很多患者可能在國小高年級階段即出現低自尊、缺乏學習動機、社交障礙。即使那些看似「因應成功」的隱形ADHD患者,欠缺更好的策略協助,每日為了控制自己的過動特質,以搏鬥求勝;長期這樣自己摸索,反而導致焦慮、強迫症狀的苦(推薦閱讀:諶立中:我是醫師,也是3個過動孩子的爸爸)。可以這麼說:ADHD患者,自知或不自知,多對自己的狀況感到無可奈何,一生都在迷糊混亂中掙扎。
而讓確診出成人ADHD變得更加困難,還因為多數成人女性ADHD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同時罹患憂鬱症,因而她們的過動症很常潛藏在憂鬱症之下,容易被輕忽;特別值得注意。
你懷疑自己或親友有成人ADHD嗎?
台灣目前對成人ADHD的認識,普遍不足;因此,可能,你、你的伴侶、或你的親友,正是過動症患者,所以每天都在受苦?想獲得改善,或想幫助你關心的他/她,首先需要確認是否身陷這個境況。想解開這個困惑,你可以這樣做:
圖片來源:陳勁秀臨床心理師 |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