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臨床心理師從電影《小曉》讀ADHD家庭的苦,談如何找回親子間愛的聯結

劇情長片《小曉》的英文片名叫”trouble girl”,可譯為「問題/麻煩少女」;這個翻譯强調了女孩可能為他人帶來麻煩或製造問題的一面,具有一定的負面意味。

事實上主角小曉並不是個「問題製造者」,而是”a girl in trouble”— 一個被層層困境包圍的特殊需求孩子。

網路上有些意見認為電影對小曉ADHD特徵設定「不那麼典型」,事實上,ADHD這個診斷內部本就存在著高度異質性,與「以注意力失調為主要表現型」抑或與「以衝動/過動為主要表現型」的個案工作是完全兩樣情;

臨床上我們還觀察到不少ADHD常伴隨或重或輕的「學習障礙/困難」(片中小曉看似有被設定為數學學習障礙);也有部份ADHD患者同時具有亞斯特質、妥瑞氏症,或有「感覺處理障礙」等共病情形,加上來自的家庭條件各異(是執行功能良好的父母?還是父母本身也有ADHD甚或併有情緒困難?),上述總總條件交互作用後便更加劇個體與家庭樣貌的差異性。

於是隨著工作年資越久,我越習慣把每一個前來的ADHD個案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,若有需要,我會花有點長的時間去釐清個案在三十多個面向上的特質,提醒自己要細細地去認識、去看見其間需求的殊異。

然而,即便上述殊異性的存在是個事實,我們仍能在《小曉》這部電影中看見普同之苦——那是育有ADHD孩童/或孩子需要照顧有ADHD爸媽的家庭、是所有特殊需求家庭日日年年深陷的苦。

疲憊不堪的小曉媽媽顯得鋒利,那是最無力時仍得試圖掌控的努力;當她決絕地聲稱放棄自己的女兒,是想和自己內在鋪天蓋地的挫敗感受作切割

這是育有ADHD孩子父母的日常:不得不連珠炮的叨唸、不知何時會接到投訴電話的不安、很努力教卻覺不得要領、時不時親戚甚至鄰居人人都來對妳/你「育兒無方」指教一番。

有些母親更加的辛苦,因為她自身也有ADHD,有著跟現在自己要幫助的孩子一樣的那些「討人厭」的弱點,看著孩子闖禍,回憶起當年幼小的自己如何被家長狠揍、如何無法得到愛......被徹底的無能無望感淹沒,哭著對我說:「我厭惡我的孩子」。但同一張臉卻還是在當我們一起努力練會特殊教養技巧後,看見了變化,被我強迫推銷「妳的孩子很可愛吧」時,羞赧地破涕為笑。

ADHD的核心問題在於「調節不良」(dysregulation),孩子不見得能依照自己意志就能注意該注意的、避免說不該說的;情緒與衝動調節能力較弱,很容易引爆爭執。而家長作為被社會與學校老師期待的「負責人」,面對「失控」的孩子,自然地就想發揮「控制」——不斷盯哨、下長串指令,卻常失敗收場,於是面對無法掌控,家長產生更強的「焦慮」,加強版的焦慮進一步「施壓」在自己與孩子身上,久而久之,父母在孩子身上真的容易變成只看得見「問題」,而不是「孩子這個人」。

感受著「我是麻煩製造者」的孩子沒了自尊感,被視/自認為「解決不了麻煩的家長」的父母同樣沒了自尊感;關係的線斷裂,剩下親與子兩方各自難過、孤單著的兩個節點——這是常見的ADHD家庭親子光景,也是遇到教養困難勇於前來學習有效方法的起點。


我想分享一個真實故事,當時看著電影螢幕上泳池中快樂嬉戲的畫面,讓我想起了兩年前的一段治療故事。

*先作一些前情提要:這個會談室故事中的媽媽本身沒有ADHD,女兒有。媽媽來找我會談已進行一段不短的時間,我引導媽媽作練習有兩個重點:

1.練習覺察自己內在的情緒會如何影響她對孩子的反應

2.固定製造一段親子間的「特別時光」

(註:「#特別時光」是一個能扭轉負向親子互動的重要練習,在一段短時間內,父母刻意練習不批評、不指揮或控制孩子的行為,練習專注地觀察及欣賞孩子自發所作的活動,並在過程中即時給予正向回饋與讚美。)

為了方便讀者更容易帶入情境,我把故事敘事用媽媽的第一人稱,像在說給我聽的方式來寫

找回最深的連結

疫情期間我女兒的學習改為居家線上上課,這對很多ADHD的孩子是個困擾,這幾週電腦螢幕前的她顯得很懶散。大部分的時候,她很難投入、容易分心,甚至鬱鬱寡歡。她沒好心情,我也沒看到好臉色,我很想幫她,可是好像找不到能與她產生連結的機會。而且我發現,每當我想幫她時,我腦中就會冒出一大串我認為「對她會有幫助的」要求:

「關掉youtube,去休息!作業寫了沒?趕快把早餐吃完!妳現在需要壓力球(幫忙保持安靜坐著)嗎?...你該站起來走一走!」

我發現這些想幫助她的念頭反而會把我卡住,也發現這一連串的指令反映出的是我自己內在的無助與挫敗感受,而我將這些投射到她身上,使得她進而武裝起來反而導致情緒爆炸。

我注意到過去就是一再重複這樣的模式,所以我想改變這個焦慮與控制的循環

改變互動方式

於是那天,我對女兒說:「我們今天去游泳池游泳吧!先不上線上課了」
她沒反應,繼續盯著螢幕。
「游完泳可以吃冰唷!」
她馬上闔上電腦。
此刻,我卯足全力都要把她拐出去。

到了游泳池畔,我要她跟我比賽看誰游得快

「你只是要騙我游泳!!」 她撇了撇嘴,不大高興,賴在原地
我想我的意圖是好的,但顯然這方法不大有效。我決定重新調整方向。

「那不然妳說妳想做什麼?」我話剛說完,女兒眼睛亮了起來

「我們先來用身體玩剪刀石頭布!再來,我們互相把對方壓到水下玩灌籃!!」

這......不是我希望的玩法......但我跟從!

因為我記得心理師妳跟我說過的一個要點:

產生連結就能保護關係

於是我想在那時候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她產生連結,而且不帶著壓力
於是我說:「好唷,妳去那頭,我在這裡,我們中間會合!」

接下來泳池像是水雷爆炸,女兒大力揮動雙手濺起半圓弧水花,興奮地上下彈跳;
我模仿她的動作跟著作,我們一起大笑。

我注意到她變得自在,邊玩邊哼起喜歡的歌曲。

那天我先學她,她接著模仿我;一來一往,我們互相協調,一起游泳,玩得好快樂 
對一個有ADHD的孩子來說,她每天從早到晚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衝動性是很艱難的事,而這種艱難還是日復一日,綿延下去的...... 

而此時,在泳池裡這個可以無憂無慮的時刻,她獲得了平時不被允許的自由,我看見我女兒因著能釋放出所有衝動的能量而好快樂好快樂。

我演布,她扮剪刀。她雙臂大力地將我劈進水裡,於是,我們兩人一起躲入水下安靜的世界......
那一刻,我感覺到幸福,因為我和我的女兒連結在一起,以及那一刻,我享有不需要試圖努力讓一切都在控制中的自由。

放手的快樂

後來我就由她來引導我們在水中的玩法
「媽媽,來試試這個!妳先仰躺,再稍微沉下去一點,然後吹泡泡、感覺水涼涼涼的」
我照著作,而這真好玩!這放手的快樂,讓我欣喜若狂。

給予正向關注

「妳真是個天才!」我情不自禁地說出口。換她欣喜若狂。
當她沒點子時,我再遞補上。
後來我變成水中的uber司機,載著她巡視她廣大的果園(因為她的泳衣上有一顆草莓,於是她變身果園老闆!)她裝得很事業有成,我好奇問了一大堆問題,她放慢速度跟我一一指點不同的作物,而我專注聆聽—我發現我很久沒能好好專注聽她說話了。

其他水道的人看我們可能像傻瓜一樣,我們哈哈大笑。

她告訴我她的果園現在缺一個員工。而我應徵上了。

透過自由遊戲強化她的自尊感與我們情感的聯結

那天泳池的「特別時光」是我們關係的轉捩點。
透過遊戲好玩我們找到溝通互動能變輕鬆的方式;而變輕鬆,反而很有力量
我們從遊戲時光中一起獲得了樂趣,現在我們可以在塞滿平日的壓力時刻中利用它。

-
這是一次做得非常非常漂亮的「特別時光」練習。自從第一次的泳池遊戲,媽媽與爸爸開始每晚都設法空出10-15分鐘來進行,進行了幾次孩子開始非常期待這難得的時間,渴望被父母正向關注——想想ADHD孩子多麼不容易,扣掉特別時光與睡覺時間,一整天還有15小時又45分鐘「老是表現不好」,家長透過共遊除了有機會轉換視角發現孩子的創意與可愛,也一起獲得一處能讓彼此從各種日常壓力中撤退的庇護所。

我掛著嘴角的笑,聽這位個案媽媽說:雖然現在學校中仍然時常遇到我女兒會感到困難、或讓我氣急敗壞的事,但是透過這小小時光的聯繫,我再次從我孩子與我自己的身上找回了快樂。

現在的我學會看見我孩子小小的進步,那就是小小的希望感,我可以相信我自己能有更好的教養能力,也相信她能越來越好。

-

(回到電影)
片尾最末那幕——有一隻彷彿讀懂一切勞苦的手掌輕貼上脆弱疲憊的媽媽的臉——震撼了我,我不知道林品彤是如何能超齡演譯這動人的手部姿態,卻在那隻支持的手掌上回顧了好些個活在真實世界中的「小曉們」,是的,在我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中,我見證過這些特別適應不良、特別忍耐、也特別勇敢特別有愛、持續努力還沒有放棄自己的ADHD大小孩子,她/他們和特別辛苦的家長需要大眾更多的認識與瞭解。

感謝靳家驊導演用心地創作這部劇情電影,畢竟相較更強調正確性但傳播力很有限的衛教短片或紀錄片,劇情電影具有更大拉攏「圈外」大眾進戲院的影響力。

我也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你能進電影院去看另一部香港電影《年少日記》,在整個大環境普遍失功能的現下社會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受苦他人的生命防護網,哪怕只是一句問候、一次短短的陪伴、一個鼓勵、一個笑臉,都有機會防護一個孩子或大人不會殞落。

祝福 每一片最深沉的黑暗,都將迎來一道小小的曙光。
''There is always light,

If only we're brave enough to see it.

If only we're brave enough to be it.''

——Amanda Gorman, The Hill We Climb


PS.觀看這部電影我相信會有不少人被勾起過去的傷痛,請好好在這些難受的時刻善待自己

你值得這樣的善待


#ConnectionIsProtection

#ADHD

#小曉trouble girl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成人ADHD過節壓力因應指南

再過幾天就是七夕情人節了!除了單身貴族、老夫老妻「一切看淡」外,對於正濃情蜜意的熱戀情侶來說,情人節不就是那個最令人期盼的大好節日嗎?

「不專心」跟你想的不一樣!——認識大腦執行功能

圖片來源 : 陳勁秀臨床心理師 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) 最廣為人知的困難是「不專心」。多數人對此症狀的想像,還停留在一個坐在教室裏頭的「過動兒」對老師教的東西「心不在焉」 ;外表上可能是「眼睛沒看黑板」,或「看起來沒注意在聽」。有些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專心,只是因為「他們還是孩子,不懂得要認真,長大自然就會懂事了…」;有些父母比較細心,當他們發現即使一再重複給指令,或提供一些誘因,效果有限時,會開始關心是不是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。特別因為,在學業至上的台灣文化中,「無法專心聽」直接對學習表現產生影響,特別引起家長關切。 然而,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,注意力缺陷並不是專屬於「過動兒」的困難。臨床上發現,多數兒時確診有ADHD的患者,成年後仍然持續受「注意力不良」所苦,除了職場工作表現欠佳,職涯規劃、人際相處、日常生活、伴侶關係也被拖累。 為什麼會這樣呢 ? 你需要瞭解我們的腦袋到底怎麼了 ! 讓我們來重新認識最多數ADHD患者共同有的症狀「不專心」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? 「不專心」跟你想的不一樣,問題核心是「執行功能」 新近的注意力相關研究,發現「注意」不只是當別人對你說話時「你聽」,這樣單一的功能;它涉及更加廣泛的觀念,跟我們大腦的管理系統有關。 當別人對你下「專心做事」這個指令,你需要發揮的注意力並不只是「全神貫注」並且「保持恆定盯著單一物件」;那會像是相機自動對焦功能所做的,穩穩聚焦在「臉」上,不在乎視窗是否切到你的頭或腳。大多數的情況中,我們「專心做事」更像是「專心開車」的過程。 你「專心開車」的時候,做了「哪些事」呢? 應該不是「死盯著你窗前那台車的後保險桿」這麼簡單吧,我們除了需要看好前車,也需要去留意更遠處的交通標誌;綠燈轉成黃燈或紅燈,我們會將右腳從油門移踏煞車。開車時,我們不斷來回查看駕駛座上方與兩邊前窗外的後視鏡,監看後方與兩旁來車,我們可能也同時注意到前方有輛大卡車正在倒車,還看見有人跑過馬路趕搭公車。我們連續轉移注視點,忽略一些東西(天空、招牌),暫時把某些事情記在心上(像是要記得廣播剛說哪個路段有事故建議改道),也可能正在盤算晚點到達目的地後要吃什麼。到了某處,我們正計畫「先轉入左邊巷子,到下一個轉角再右轉」——突然,一隻狗從路邊衝了上來——這時,我們需要快速應對這個新發生的境況,在全盤的注意點上新增這個注...

誰是世界上最老最廣受歡迎的成人ADHD?

筆者前幾天在PsychCentral網站上讀到Neil Petersen寫的一篇文章,非常有趣。 他主張「聖誕老人有ADHD」,提了幾個論述。